1951年1月25日,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如火如荼地打响。在此次战役中,面对美军的大举反扑,彭老总制定了“西顶东放”的作战方针,安排部分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,阻止“联合国军”向汉城进攻,牵制敌军的主力。具体战术安排中,38军和50军分别负责西线的防守任务,38军担任了最为关键的阻击任务。
38军,这支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打到海南的英雄部队,拥有“万岁军”的称号,战斗力堪称一流。在接下来的20多天内,38军面对着25万敌军的猛烈攻击,坚守阵地不退,最终以自身伤亡1.2万人的代价歼敌两万余人,打得美军伤亡惨重,血流成河。这次阻击战成为了抗美援朝战史中的一段传奇。
1951年1月8日,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。这场战役历时8天,志愿军歼敌1.9万余人,成功解放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,并在志愿军突击部队的猛追下,将“联合国军”逼退至三七线附近。三战三捷的胜利让中国军民士气大振,大家都认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已经触手可及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彭老总并没有继续下令前进,反而是停下了脚步,指示部队修筑工事,停止了继续推进。此举让苏联驻朝大使史蒂科夫愤怒不已,他向彭老总提出强烈反对,认为打了胜仗不追击敌人是不可思议的行为,并要求立即改变决定,继续向釜山进攻。
面对史蒂科夫的质疑,彭老总耐心解释了停止进攻的原因:“我军已经疲劳不堪,且没有制空权。敌人摩托化程度较高,我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,根本无法追上敌人。”他指出继续推进将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,尤其是敌人集结力量后有可能反击,局势非常危险。最终,斯大林在了解详情后支持了彭老总的决定,明确表示朝鲜战争的军事行动应听从彭德怀的指挥。
彭老总的决定显示了他深思熟虑的军事眼光。经过三场战斗,志愿军的整体实力已经达到了极限,后勤补给线因敌人空中轰炸而遭到严重破坏,兵员也极为疲惫。彭老总后来曾坦言,自己在第三次战役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他不敢轻易继续推进,因为他清楚一旦战争进展不顺,整个战局可能会陷入危机。
1951年1月15日,李奇微对志愿军的防线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,启动了代号“狼狗”行动,试图探查志愿军的战斗能力。虽然志愿军刚刚进行了调整,兵力和物资都没有得到充分补充,李奇微的攻势迅速打破了阵地防线。彭老总紧急命令部队从休整状态转入防御作战,并向毛主席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。
毛主席很快回复,指示志愿军准备发动第四次战役,目标是歼灭两万到三万美军,并占领大田、安东之线以北区域。在毛主席的指导下,彭老总决定采用“西顶东放”的战术方针,西线部队用来防守,东线则用来诱敌深入,一旦敌人主力暴露,便集中力量进行反击。
具体部署中,38军和50军在西线防守,39军、40军、42军、66军以及南朝鲜人民军则负责东线反击。不同于之前的机动战斗,这次38军的任务是阵地防御,守住阵地,才能保障东线部队的反攻。西线的战斗异常惨烈,美军动用了数百门火炮、数十辆坦克和数百架飞机支援,试图突破志愿军防线,但38军依旧顽强抵抗。
在修理山地区,38军的战士们经历了极度恶劣的战斗环境,炮火不断,死亡与伤亡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。美军在猛烈的轰炸后再次发起进攻,企图用“火海战术”突破防线,但38军战士们坚守阵地,英勇抗击,最终美军不得不撤退。直到2月6日,38军奉命撤出阵地,准备向江北撤退。
尽管战局如此艰难,38军的战士们没有后退一步。他们与阵地共存亡,直到美军最终认定志愿军已撤离,才占领了原38军的防御阵地。此次战斗,38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但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,为东线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汉江阻击战中,38军的英勇抗敌和顽强防守,成为志愿军历史上的经典一页。他们的无畏精神,不仅为整个战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,也让敌人深刻意识到中国军队的坚韧和决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