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9月,日军再次发动了对晋绥地区敌后根据地的大规模“扫荡”。当时,700多名日军如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,眼中充满了血腥的仇恨,他们五次疯狂冲锋,死伤惨重,却依然没能突破我军的坚决防线,最终被我军顽强击退。这一场面极其惨烈,双方你来我往,持续了七天七夜,几乎每个小时都充满了生死拼杀。这场战斗不仅对晋西北的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,也成为了这一地区抗战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。
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也在1943年年后发生了有利变化,国际形势倾向同盟国,尤其是美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展开反攻。日本不得不从中国战场调兵力支援太平洋战事,这为中国战场带来了喘息的机会。然而,日军在华北地区的“扫荡”却没有减弱,反而愈加严重。经过1941和1942年的不断“扫荡”,日军已将华北敌后根据地压缩得越来越小,抗日力量遭受了严重削弱。为了保存最后的战斗力,我军开始进行精简整编,晋绥军的抗战形势进入了一个极度艰难的低谷。
展开剩余78%1943年9月,日军经过严密的分析,发现庄稼即将成熟,军粮供应严重短缺,决定再次掠夺老百姓的粮食。同时,他们认为前期的“扫荡”对八路军主力造成了重大打击,敌人此时认为八路军已无力对抗其再度发动的大规模“扫荡”。因此,日军决定利用两个月时间,重新对晋绥军展开“扫荡”。
日军59旅团、独立混成第3旅团以及大量伪军,再次以大队为单位,展开对晋绥军敌后根据地的侵袭。然而,这次反“扫荡”却恰好赶上了庄稼即将收割的时机。在我军主力的掩护下,百姓们迅速连夜收割庄稼,所有粮食和财物被及时转移到山里藏匿,敌人到达时,空旷的土地只留下荒草,什么也未能得到。面对日军的“扫荡”,晋绥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,利用麻雀战和迂回战术与日伪军周旋,使得敌军屡屡受阻,无法轻易得手。
日军59旅团的指挥官很快发现这次“扫荡”不如预期,既没有抢到大量的粮食和财物,也未能有效打击我军主力,反而在我军的麻雀战和迂回战术下伤亡惨重。意识到形势不妙后,日军决定撤回据点,将任务交给第85大队继续进行。第85大队有700多名日军,携带着重型武器和大量弹药,准备在晋西北的保德地区进行“扫荡”。
然而,日军此番进攻再次碰上了晋绥军的顽强抵抗。日军第85大队试图通过攻占我军敌后指挥部,但指挥部早已得到警报提前转移,导致日军扑了个空。愤怒之下,日军转向黑峪口,企图用大炮袭击驻守在那里的河防部队。我军则立即展开反击,成功将日军逼退,敌人再次改变方向,试图向赵家川方向突围。
贺龙指挥下的晋绥军决定趁此机会反击。他判断,敌人孤军深入,士气低落,且弹药和粮食匮乏,是发动反击的最佳时机。通过周密部署,我军集中了优势兵力,准备将敌军包围并歼灭。
第85大队虽未找到晋绥军指挥部,但依然对根据地造成了巨大威胁。贺龙指挥下的军队迅速调集兵力,预设多个伏击圈,准备将敌军一网打尽。敌军主力虽然绕过了我军的伏击圈,但在小善畔地区还是与我军第26团发生了激烈交火。
战斗异常惨烈,双方的火力交织,机枪、炮火的轰鸣声震天动地。尽管我军在人数上劣势明显,但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,成功抗住了日军的猛攻,最后日军主力虽然占领了部分阵地,但很快就被我军反包围,形成了绝境。敌军企图突围时,又一次遭遇了我军的猛烈攻击。
日军85大队的残余兵力在猛烈反击后终于被我军彻底消灭。尽管敌人用尽了最后的兵力和火力,但仍未能逃脱我军的包围圈。晋绥军及地方民兵的顽强拼搏,不仅为这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,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,彻底打乱了日军的战局。
这场胜利对晋绥军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反击,为该地区的抗日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日军的计划在进行到41天时就已经宣告失败,日军的华北战场迅速走向下坡路。而晋绥军的战斗力也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恢复,标志着晋西北抗战形势发生了转变,成为了抗战中的一次关键拐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