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前朝旧臣往往难逃悲惨结局,这一残酷规律在明朝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充分印证。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,为巩固朱氏江山,将二十余位皇子分封至全国各地,形成严密的宗藩体系。然而这位开国皇帝未曾料到,他精心设计的藩屏制度,最终竟演变成骨肉相残的惨剧。随着时间推移,各地藩王势力不断扩张,尤其是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,拥兵十万之众,对南京朝廷形成巨大威胁。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,在兵部尚书齐泰、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极力主张下,决定实施削藩政策。
建文元年(1399年),削藩行动迅速展开,周王、代王、湘王、齐王、岷王相继被废。当削藩的矛头指向燕王时,这位久经沙场的藩王毅然举兵反抗。同年七月,朱棣以清君侧,靖国难为名誓师,史称靖难之役。朝廷初派年近七旬的老将耿炳文统兵三十万北伐,却在真定之战中失利。建文帝遂改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,这位膏粱子弟虽出身将门却缺乏实战经验。在组建新军时,李景隆特意启用骁将平安为先锋官。平安,字宝儿,安徽滁州人士,早年曾随燕王北征蒙古,深谙朱棣用兵之道。 建文二年(1400年)四月,决定性的白沟河战役爆发。平安利用对旧主的了解,在河畔密设伏兵。当燕军渡河之际,伏兵四起,箭如雨下,朱棣措手不及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这场恶战中,燕王身先士卒,坐骑连换三匹,箭囊射空三个,佩剑砍至卷刃,甚至一度被平安长枪刺中马首,险些命丧当场。危急时刻,燕王次子朱高煦率精骑突入敌阵,才将其救出。正当战局胶着,一阵诡异旋风突然袭来,将南军帅旗拦腰折断。迷信的南军士卒见状军心大乱,主帅李景隆非但未能稳定局势,反而在燕军反攻时率先逃遁。平安虽奋力苦战,终因中军溃散被迫退守济南。 此后两年间,平安转战山东、河北多地,屡次重创燕军。特别是在淝河之战中,他巧设火攻,烧毁燕军粮草数千担。但至建文四年(1402年),因朝廷补给断绝,平安在灵璧决战中粮尽援绝,最终力竭被俘。令人意外的是,朱棣非但未加杀害,反而将其押送北平,任命为都指挥使。这种反常的宽待,与朱棣对待其他建文旧臣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——齐泰、黄子澄被诛九族,方孝孺遭诛十族,兵部尚书铁铉更被油炸而死。然而,这位骁勇善战的降将,真能在这位以暴戾著称的新君手下安度余生吗?历史最终给出了令人唏嘘的答案。 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